close

荷花白.jpg

作者:魯道夫.史代納; 譯者:潘定凱

第六講兒童養育與業力1906年8月27日

神智學對生命的了解可以說是最實用的,神智學對教育疑難處的解答對人類是極有用的,因此早在人類成為天眼,能夠直接見到真像之前,他就可以確定在神智學中能找到生命的真相。

人一旦出生,就進入了一個新生命,他的各個“體”會在不同的時期以不同的方式發展著。教育者應該要永遠記住這一點。1至7歲的第一階段與7至15,16歲的第二階段(女孩子早些,男孩子遲些)是很不同的。然後在16歲青春期後又有個改變。我們惟有注意到人類不同的“體”的發展才能適切了解到人是如何成長到成熟階段的。

由出生到7歲,父母與老師真的只需要考慮肉體。在出生時,肉體被釋放到它所存在的環境中:在生前是母體的一部分。在整個懷孕期,母親與胚胎的生命是交纏不清的。母親的肉體包圍了孩子的肉體。在出生時,這情形就改變了,此時孩子可以接收到物質界其他生物的印象。但是孩子的生命體與星芒體仍然尚未對外界開放,這情形一直持續到7歲,外界無法影響這些體,因為它們還被吸收在內,做建立肉體的工作。在大約7歲時,生命開始自在的接收外界印象,此時便會被影響了。但是在7到14歲應該不要去影響星芒體,否則它的內在工作就被打擾了。在第一個7年期,最好不要打擾生命體與星芒體,讓一切事順其自然的發生。

這頭7年期,要影響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經由感官的開發。對孩子而言,所接收的外界印象全都是重要而意味深長的。孩子所見,所聽的一切都影響著感官,此時不是由書本或言教影響的,而是經由模範與模仿影響的。在頭7年最重要的事就是滋養孩子的感官。他會用自己的眼睛看周遭的人如何行事。亞里士多德說人是最會模仿的動物,真是很對,特別是在頭7年。因此,在這7年我們一定要試著去影響孩子的感官,將他引出來,讓他自動的啟發自己。這就是為什麼給孩子那些“漂亮”的玩偶是件錯事。它們會阻礙孩子內在的力量的運作。正常的孩子會拒絕玩偶而歡喜於一塊木頭或任何能夠讓孩子的想像力有機會自在發揮的東西

在教生命體或星芒體方面而言,並不是需要什麼特別的方法,但是那些由他所在的環境中,不是刻意的傳給他的微妙的影響力會對他很好,也是很重要的。在這些生命中的早期年代,能讓孩子身邊圍繞著心志高尚,思想純正,慷慨大方,令人喜愛的人是很重要的,因為他們會在孩子的內在生命留下銘印。因此,在這段時期,思想上,感受上的模範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在孩子的頭7年,不是我們“說”什麼影響著孩子,而是我們真正“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影響著孩子。因為孩子內在的這些體是非常敏感的,所以避免讓他身邊有不純淨,不道德的思想與感受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由7歲至14,15歲或16,17歲 - 也就是到青春期,是生命體進入解放的期間,就像肉體在出生時就開放進入了外在環境中。所以在這段期間,我們要努力訓練這負責記憶,一生習慣,氣質,傾向與持久的意願的生命體。也就是說當生命體走向解放,我們要小心的發展這些特性。我們一定要好好影響孩子的習慣,記憶等等,讓他的個性有一個穩定的基礎。如果沒有注意濡染他一 些長遠的好習慣,幫助他站穩腳根面對生命的風暴,孩子就有可能長成後如鬼火亂跳般不能穩定。這段期間也是訓練記憶力的時候,過了這段期間後則較難記憶。還有對藝術的感受也在此時喚醒,特別是音樂方面的藝術,與生命體的震動有著很大的關係。如果有音樂的天份,這就是應該鼓勵發展的時候。這也是講故事與寓言的時候,過早發展批判的能力是錯誤的教育方法。我們這個時代在這方面的罪過可真不小。一定要小心的盡量讓孩子由故事與譬喻學習。我們要將這些故事與譬喻存入他們的記憶中,要確定他們的比較能力是來自感官的世界。我們要將古來聖賢帶給他們做模範,而不是告訴他們:“這是好的,那是壞的”,因為這樣會命令他做批判。這種模範與形象絕不怕多,這些就是運作於生命體的力量。這段年紀,也是以圖像表達人類生命的故事與童話對孩子有強大影響力的年紀。這一切都會令生命體柔軟溫順,並有著長久的銘印。就像歌德必定非常感激他母親在這個年紀向他講了無數的童話。

愈晚激起孩子們內在的批評判斷的能力就愈好。當孩子問“為什麼?”我們應該不是抽象的解說,而是用模範與形象來回答。而找到正確的比喻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孩子問生與死的問題以及相關的改變,我們可以用毛毛蟲 與蝴蝶的例子來解釋蝴蝶如何由毛毛蟲中升起了一個新的生命。自然界中外處都可以找到這樣與最高深的問題有關的比喻。不過對這個年紀的孩子而言,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權威。這絕不能是強迫性的權威,老師一定要自然的贏得權威,所以孩子才會在靠知識行事之前能夠靠信念行事。神智學的教育不只是要求老師有智性的知識,有教育的原則與洞見,還要求選擇以老師的人必須是有天賦的權威性的人。這是不是要求太多了?這項找老師的任務絕不能失敗,因為人類的未來就靠這些老師。所以這是神智學在人類文化上的一個大任務。

當孩子進入第3個7年期,也就是青春期時,星芒體就被釋放了(星芒體的解放期):批評判斷力與處理人際關係都要靠星芒體。一個年輕人對世界的感受通常隨著他對其他人的感受而成長,所以現在他夠成熟了,可以真正的去了解一切。當星芒體被釋放的時候,一個人的個性也同時被釋放,所以必需發展個人的評判力。今日的年輕人大家都太早期望他們做批判。我們可以找到一大堆17歲的評論家,而許多這些做文字評論的人都還不成熟。你得至少22歲或24歲後才肢有良好的評判力,在此之前是不大可能的。從14至24歲,當周遭的一切可以教育一個人的時候,也是一個人由世事中學習的最好時機。這樣才是令人完全成熟的正確方式。

這些就是教育的大基本原則。可以由它們引出無數的細節。神智學組織會發行一本給教師和母親的書,會說明從出生至7歲,最基本的事就是“模範”,從7歲至14歲是“權威”,從14歲至21歲是對獨立“評判”的訓練。

這是神智學如何在生命中各階段對實際生活有所幫助的一例。

另一個實用的神智學的例子是來自對業力的研究。“業力的法則”讓人們終於能夠真正的了解生命。業力並非純理論,或只是為了滿足我們的好廳心的東西,絕非如此,業力在生命的每一過程中給我們力量,自信,讓我們對無法了解的事有所了解。

首先是,業力回答了人類的一個在問題:為什麼孩子生下來的條件有如此的差別?

現在世上常講因果律,而業力就是靈界的大自然因果律。

“欲知前世事,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命,今生做者是。”

我應該以業力的眼光來看世間的一切,並依照業的法則生活。

我們生命簿就好像一本賬簿記著借與貸,而結餘是隨時都可以提出的。如果我關閉帳戶,提出結餘,就可以看出未來的命運是如何。乍看之下,這是個很堅硬無法更改的法則,但並非如此。這個帳本的真正好比喻應該是這樣講:“每一筆新交易都會改變結餘,所以每一個新造作都會改變你的命運。”

一方面,個人自由意願是不受業力限制的。另一方面,業力不是完全依靠自肋或自修,他可以受他人幫助。

基督與神誓約的一生,其實正是教導業力與輪迴。這不是每個人都得自食其果,而是這個果一定要有人來受,不論這個人是誰。

這個世界其實沒有所謂的單一的,個個孤立的“我”,這個世界其實是整個兄弟情誼的一體。就像實際生活中兄弟或朋友可能互相幫助,在靈界也是同樣的情形,只是在靈界有著更深一層的意義。

第七講在人類生命中業力的運作 1906年8月28日

業力的重要定律一:我們前生所做的事,決定了我們今生的命運。

第二基本定律:在一生中他學了非常多的東西,所有這些都會令他有極大的改變。星芒體是最微妙細膩的,會很快的對改變做出反應。而依於生命體的氣質,個性,傾向習氣的改變則很慢。

如果希望在下一生,生下來就有好的習慣與傾向,他一定要盡量改變星芒體來做準備。如果他盡力做善事,他就會在下一生,生來就喜歡做善事,也就是成為生命體的特性了。

一個火旺型的人有極強的意志力,有膽量與勇氣,積極付諸行動。

憂鬱型的人則非常沉浸於自我之內,所以多會孤獨不與人交際。他想很多,特別是想環境影響到他的方式,他退縮入自我之中,傾向於多疑。這種氣質也是在兒時就很明顯,這樣的孩子不喜歡展示他的玩具,害怕玩具被拿走,會想將一切都鎖起來。

遲緩型的人則是對一切都沒有什麼興趣,他夢幻,少動,懶惰,找尋感官的享樂。

樂觀型的人則是對一切都有興趣,但都無法持久,他的興趣退得很快,他會不斷的改變他的嗜好。

這是四種基本類型。一般而言,一個人都是由四種的混合,但是我們常常可以發現一個人的基本類型。這四類型是在生命體中表現,所以生命體有四種主要類型。它們有不同的氣流,令星芒體有了特殊的基本顏色。

憂鬱型的氣質是業力決定的,如果一個在前生被強迫過著受限制且狹隘的生活,並且孤獨地過了一生;或者如果他大多只專注於自己,對其他事都沒興趣。

然而,如果一個人由經驗中學到許多,而且也經歷了艱苦的奮鬥,又如果他遭遇了許多事,而不是僅僅旁觀了許多事,則他就會成為一名火旺型的人。

如果一個人有歡樂的一生,不需辛勞奮鬥,或者他旁觀了許多事,這些業力影響他下一生的生命體,就會令他成為一名遲緩型或樂觀型的人。

對世界一定要有遠大的靈性眼光,才能重建未來世代中人類的健康。

並非孩子像父母,而是他會(選擇)生於父母最像他的家庭。

最深的共同感在生前早已建立,一個特定的孩子,選了一個特定的母親,他們之間的關愛之源在早遠以前就已建立,生後只會繼續。孩子在生前就已愛母親,無怪乎母親會回報這種愛。

第八講善與惡個人的業力問題 1906年8月29日

良心是多生經驗的結果。基本上而言,所有不論高,低的知識都是人類經驗累積的成果。是由試驗,錯誤中學習而生出的。

像“良心”這類的動機是連在生命體上的,隨著時間而成為永久的特性,因為星芒體長期的受生命體影響而確信了那些事是不該做的。

業力而言,美麗是來自痛苦,受難,窮困與疾病。

人一直是人而非人猿,他分離了整個動物界以令自己更是真正的人類。就好像你漸漸的濾掉了水中其他的染色而留下清淨的純水。

人們曾有許多內在的東西,後來被外界化了。今日他仍然有些在內的東西會被變成個在 - “那就是他的業,不論善業惡業”。就像他曾將動物由自身中分離出來,他也會將善與惡甩出來。善的會變成一群天生善性的種族,惡的也會變成一群邪惡的種族。

“善與惡本就是自然的法則,但是卻恆常的在互相鬥爭中,這是在創世時就決定的命運。”

就像一塊土地需要糞肥,糞肥得先在土內發酵:人類需要邪惡的糞肥以修得最高的聖潔性。這就是邪惡存在的任務。

如果“善”要升華聖潔的地位,一定要克服那對抗昇華的“邪惡”。

邪惡的任務是促進人類的提升。像這一類事就可讓我們窺見生命中的秘密。往後,當人類克服了邪惡,他就能拯救被他甩出去的那些生物,它們被拋棄是為了先成就人類的超升,這就是進化的目的。

我們與周圍的一切是一體的。這意思是說曾有一段時期,人類之內包含了萬物。地球的外殼其實本源來自人類,在古早以前人類從自己身內將它結晶而造成的。就像蝸牛的房子曾在它體內。人也曾有過礦物,植物,動物的王國在體內,他可以向它們說:“這些物質曾在我之內,我曾結晶生出他們的組成分子,”所以當人看著外在的一切,他於是可以了解而說道:“這一切都是我自己。”

想像古時,萬物尚未與人類分離時。人已在那兒,他造出了心中的影像,但都不是“客觀”的,也就是並非見到了外在的物體才造出了心中的印象 - 而是完全由自己心中生出的,“主觀”的影像。萬物之本源都在人類之內。我們的“夢”,就是那個時候,由人之中生出了世界,所遺留下來的印象。然後他又可以再獨立旁觀這世界。身為人類的我們造出了萬物, 在創造之後,我們可以看到自己所造的一切,年垤我們自己有了實在的形體。

唯有指出現在與過去的相關之處你才能真正了解。

進化必須這樣進行,經過一咱分離出去的過程,因為人類要成為一咱內在的生命,他得首先將一切都丟出來,以便看清自己。所以我們可以了解到疾病和邪惡的任務,甚至了解到整個外在世界的任務。我們經由研究業力法則而學到這些偉大的,萬物間的關聯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uyuf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